潮汕出殡风俗作为潮汕地区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族情感。以下是对这一风俗的详细阐述:
1.前期准备 - 筑生居:潮汕人重视“风水”,认为墓地风水关乎子孙后代的福祸。因此,生前就会请“风水先生”择选风水宝地修筑“生居”,即未死先修墓。墓地修筑完毕后可树墓碑,但生居的碑文上要涂红色油漆,以示人尚未死亡。 - 预购棺木、寿衣:部分家庭会提前准备棺木和寿衣。棺材通常选用梓木、樟木、柏木等优质木材制作,形制多呈长方匣状。寿衣一般用布制作,有功名者为长袍马褂、官衣,平民百姓多为长衫、平装。男为双数长衣,女为单数衣裙,脚均着黑鞋白袜,手执手巾、扇子。
2.临终与小殓 - 叫油火:在病人将要去世时,家人会举行一种巫术仪式,让一个作巫术的人用彩色的桐油绘成大花脸,赤身裸体,模仿鬼魅之状,在街巷间穿行呼啸,若有人因恐惧而失声惊叫,这个人便被认为可以代替垂死的人死去,此即“叫代”或“叫死”。 - 徙铺:老人将死时,先从其住的房间移至厅堂,称为“徙铺”。传说此举有两个含义,一是如果人在睡床上去世,死者在阴间会担“眠床枷”;二是如果死者灵魂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,将其移至厅堂则可避免。有些地方还会让死者卧放于一张没有摆放任何东西的净土上,头朝门口,脚向后墙边伸延。 - 沐浴更衣:死者断气后,儿媳要用“仙草”香汤为其煮水洗脸、擦身、理发、更换寿衣。然后遵古礼移尸于地上铺好的席子上,遮盖红布面(盖棺被)。同时,在死者脚尾点一盏豆油灯,称为“脚尾灯”,据说可以在地府给死者照明引路;灯旁置一碗饭,称为“冥饭”,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。 - 报地头:由村中长者持白灯笼,带领死者男性子孙穿孝服到土地神庙报死。庙祝依所报死者享年岁数敲响钟鼓,长子将盘绕于木柱上的麻丝扯下一条,每响一钟鼓敲一下,凑成一条抽出系于神座上,并送香油钱与纸钱给庙祝。之后,死者亲属要去买水,由族长引路,长子端水瓶,瓶插榕树枝、右臂挂一竹箍到河边焚香烧纸毕,将竹箍置水面汲水带回,回到灵堂,用仙草醮水洒于死者脸上。
3.灵堂设置与停灵 - 布设灵堂,大多设于公厅或私家厅,若没有则临时搭棚。灵堂四周用蓝布装饰,挂挽轴挽联,陈放纸扎的金童玉女、衣物米柜等物。当代还出现用纸扎成的小轿车、洋房、手机及天国冥币等物品。
4.出殡仪式 - 起驾:出殡时要抬棺材,由两人或四人、八人抬棺,另有一人撒纸钱引路。沿途敲锣打鼓、吹奏哀乐。孝男孝女跪于门前两侧答谢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,并且孝子要手持哭丧棒。 - 路祭:亲友沿街设祭奠礼仪,备三牲粿品拜祭亡灵。 - 落葬:棺材到达墓地后,先由地理先生主持祭祀仪式,也就是安土、点穴位等程序。接着进行落葬、封土等环节。 - 回灵:葬毕,送葬者脱去孝服,孝子在墓前点焚大贡香,把亡灵请回家中祭祀,称为“回灵”。此后逢七日祭奠一次,称做“头七”,至“七七”或百日始毕,称“脱孝”。
5.其他习俗 - 饲生:孝子奉白饭两小碗、豆干红糖各一碟,跪在父母尸旁,口念相关话语后用筷子尾夹一点饭菜放在父母口里,又转用筷子头夹一点饭菜自己吃下,表示阴阳有别。 - 恋亲视尸:儿子自长至幼轮流为死者从头到脚扇12下;或者孙子持小布袋,绕死者走一圈,拉死者衣袖,象征请死者赐种得福荫。 - 送纸仪:亲朋旧故接到讣告后,送去挽联、轴幅、纸镪等祭悼物品称为“纸仪”,近代也有改送银两、纸币的。 - 贴花:将洒满花瓣的衣服裹在棺木上,叫做“贴花”。 - 行道:家属派人及亲友伴随车队一起前往火葬场,每辆车停在一个桩位,家属及前来的客人绕着棺木转一圈,就叫做“行道”。 总的来说,潮汕的出殡风俗是一个复杂而庄重的过程,它体现了潮汕人民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之情。这些风俗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,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,一些传统的出殡风俗也在逐渐简化或改变。在现代社会,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生死问题,同时尊重每个人的信仰和文化传统。
推荐阅读》
1.前期准备 - 筑生居:潮汕人重视“风水”,认为墓地风水关乎子孙后代的福祸。因此,生前就会请“风水先生”择选风水宝地修筑“生居”,即未死先修墓。墓地修筑完毕后可树墓碑,但生居的碑文上要涂红色油漆,以示人尚未死亡。 - 预购棺木、寿衣:部分家庭会提前准备棺木和寿衣。棺材通常选用梓木、樟木、柏木等优质木材制作,形制多呈长方匣状。寿衣一般用布制作,有功名者为长袍马褂、官衣,平民百姓多为长衫、平装。男为双数长衣,女为单数衣裙,脚均着黑鞋白袜,手执手巾、扇子。
2.临终与小殓 - 叫油火:在病人将要去世时,家人会举行一种巫术仪式,让一个作巫术的人用彩色的桐油绘成大花脸,赤身裸体,模仿鬼魅之状,在街巷间穿行呼啸,若有人因恐惧而失声惊叫,这个人便被认为可以代替垂死的人死去,此即“叫代”或“叫死”。 - 徙铺:老人将死时,先从其住的房间移至厅堂,称为“徙铺”。传说此举有两个含义,一是如果人在睡床上去世,死者在阴间会担“眠床枷”;二是如果死者灵魂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,将其移至厅堂则可避免。有些地方还会让死者卧放于一张没有摆放任何东西的净土上,头朝门口,脚向后墙边伸延。 - 沐浴更衣:死者断气后,儿媳要用“仙草”香汤为其煮水洗脸、擦身、理发、更换寿衣。然后遵古礼移尸于地上铺好的席子上,遮盖红布面(盖棺被)。同时,在死者脚尾点一盏豆油灯,称为“脚尾灯”,据说可以在地府给死者照明引路;灯旁置一碗饭,称为“冥饭”,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。 - 报地头:由村中长者持白灯笼,带领死者男性子孙穿孝服到土地神庙报死。庙祝依所报死者享年岁数敲响钟鼓,长子将盘绕于木柱上的麻丝扯下一条,每响一钟鼓敲一下,凑成一条抽出系于神座上,并送香油钱与纸钱给庙祝。之后,死者亲属要去买水,由族长引路,长子端水瓶,瓶插榕树枝、右臂挂一竹箍到河边焚香烧纸毕,将竹箍置水面汲水带回,回到灵堂,用仙草醮水洒于死者脸上。
3.灵堂设置与停灵 - 布设灵堂,大多设于公厅或私家厅,若没有则临时搭棚。灵堂四周用蓝布装饰,挂挽轴挽联,陈放纸扎的金童玉女、衣物米柜等物。当代还出现用纸扎成的小轿车、洋房、手机及天国冥币等物品。
4.出殡仪式 - 起驾:出殡时要抬棺材,由两人或四人、八人抬棺,另有一人撒纸钱引路。沿途敲锣打鼓、吹奏哀乐。孝男孝女跪于门前两侧答谢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,并且孝子要手持哭丧棒。 - 路祭:亲友沿街设祭奠礼仪,备三牲粿品拜祭亡灵。 - 落葬:棺材到达墓地后,先由地理先生主持祭祀仪式,也就是安土、点穴位等程序。接着进行落葬、封土等环节。 - 回灵:葬毕,送葬者脱去孝服,孝子在墓前点焚大贡香,把亡灵请回家中祭祀,称为“回灵”。此后逢七日祭奠一次,称做“头七”,至“七七”或百日始毕,称“脱孝”。
5.其他习俗 - 饲生:孝子奉白饭两小碗、豆干红糖各一碟,跪在父母尸旁,口念相关话语后用筷子尾夹一点饭菜放在父母口里,又转用筷子头夹一点饭菜自己吃下,表示阴阳有别。 - 恋亲视尸:儿子自长至幼轮流为死者从头到脚扇12下;或者孙子持小布袋,绕死者走一圈,拉死者衣袖,象征请死者赐种得福荫。 - 送纸仪:亲朋旧故接到讣告后,送去挽联、轴幅、纸镪等祭悼物品称为“纸仪”,近代也有改送银两、纸币的。 - 贴花:将洒满花瓣的衣服裹在棺木上,叫做“贴花”。 - 行道:家属派人及亲友伴随车队一起前往火葬场,每辆车停在一个桩位,家属及前来的客人绕着棺木转一圈,就叫做“行道”。 总的来说,潮汕的出殡风俗是一个复杂而庄重的过程,它体现了潮汕人民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之情。这些风俗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,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,一些传统的出殡风俗也在逐渐简化或改变。在现代社会,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生死问题,同时尊重每个人的信仰和文化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