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作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,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存在诸多忌讳。这些忌讳关乎道德、伦理、法律以及社会公序良俗等诸多方面,它们对电影的制作和呈现有着深远影响。
从内容层面来看,涉及违背公序良俗的情节是大忌。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,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,包括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。如果电影中包含过度色情、暴力、血腥或者宣扬不良价值观的内容,很容易对社会风气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误导。例如一些低俗喜剧片,为了博眼球使用大量粗俗的语言和恶搞桥段,这样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电影的艺术格调,还可能引起观众反感,尤其是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,可能会让他们误以为这种低俗的表达是正常的娱乐方式,不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。
在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上,歪曲历史事实是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。历史是不容亵渎和篡改的,每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电影都应该尊重历史的真实性。部分抗战雷剧为了追求剧情的所谓“新奇”,出现手撕鬼子等严重违背历史常理的情节,这不仅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不尊重,也是对先烈们英勇事迹的侮辱。这类作品会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真实的历史产生错误认知,削弱了人们对历史教训的铭记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。同样,在一些古装历史剧中随意改编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,也会误导观众对历史的理解,破坏了历史题材电影应有的教育和警示意义。
侵犯知识产权在电影领域也是一大忌讳。随着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,原创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。有些电影制作方为了节省成本或者急于求成,抄袭其他电影的创意、剧情甚至镜头语言。比如某部号称原创的奇幻电影,却被网友指出其在故事架构、角色设定等多方面与国外知名系列电影高度相似。这种行为一旦被证实,不仅会面临法律诉讼,更会损害自身的声誉,让观众对其失去信任,也不利于整个电影行业创新氛围的营造。
另外,在电影的宣传推广阶段也存在忌讳之处。虚假宣传是不可取的,有些电影在宣传时夸大演员阵容、特效场面或者剧情亮点,而实际影片却无法达到宣传所说的效果。观众怀着期待走进电影院,却发现被欺骗,这会引发观众的不满和差评,严重影响电影的口碑和后续票房收益。还有故意制造争议话题来博眼球的行为也应避免,虽然争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关注度,但如果是为了炒作而无底线地挑起敏感话题,可能会引起社会舆论的谴责,甚至可能导致电影被限制上映等情况。
电影忌讳贯穿于电影创作、制作和宣传的各个环节。电影从业者只有充分尊重公序良俗、坚守历史真实、秉持原创精神并遵循诚信宣传原则,才能制作出既富有艺术价值又能传递正能量的优秀电影作品,赢得观众的喜爱与尊重,同时也推动整个电影行业健康、可持续地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