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圣节的来历
万圣节(All Saints' Day),又叫诸圣节,在每年的11月1日,是西方的传统节日;而万圣节前夜(Halloween,10月31日)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。其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:
- 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: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,居住在爱尔兰、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将11月1日视为夏天正式结束、严酷冬季开始的一天,也被认为是新年伊始。同时,他们认为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,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,借此再生。因此人们会熄灭炉火、烛光,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寻活人,并把活着的人乔装成妖魔鬼怪来吓走鬼魂。之后,他们还会重新燃起火种、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。
- 基督教的影响:公元609年,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将5月13日定为“诸圣节”;835年,天主教会将节日移至11月1日,因为与鬼节相差仅一天,后来人们干脆将其合并。自那之后,万圣夜逐渐具有了宗教色彩,如宴会、化装舞会等,人们也会在这一天为亡者祈祷、斋戒等。如今,在西方国家,万圣夜已脱离了宗教意义,更多的是一种欢庆活动。
- 其他融合与发展:公元4世纪起,教会于11月1日举行弥撒仪式纪念殉道者,起初定于五旬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,后来改至11月1日。609年和610年间召开的两次布拉加会议上,教宗博尼法爵四世将11月1日定为“万圣节”,以纪念所有圣人。而万圣夜的诸多习俗如不给糖就捣蛋等活动,可能是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“索灵”传统以及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万灵节风俗中,基督教徒走街串巷乞讨“灵魂饼”的行为。
万圣节的习俗
- 装扮与恶作剧:小孩会穿上化妆服、戴上面具,把自己装扮成各种鬼怪的模样,挨家挨户收集糖果,否则就会通过搞恶作剧来“惩罚”那些不给糖的人。这一传统源自古代凯尔特人的驱魔做法,人们认为这样可以保护自己免受恶灵侵扰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种装扮和恶作剧行为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,让人们可以在万圣夜尽情享受欢乐时光。
- 雕刻南瓜灯:南瓜灯是万圣节最广为人知的象征之一。传说中有一个名叫Jack的爱酗酒且喜欢恶作剧的人,死后因为罪孽深重无法进入天堂,又因用萝卜刻成的灯笼照路才没有被恶鬼欺辱,最终他只能永远在黑暗中游荡。后来爱尔兰人在南瓜被发现后,觉得其更适合雕刻且来源更胜萝卜,便用南瓜做了灯笼代替萝卜灯,并称之为“jack-o’-lantern”,中文直译过来就是“南瓜灯”或“杰克灯”。现在,人们通常会在南瓜灯上刻出恐怖的表情或图案,放在家门口或窗户上作为装饰,营造出神秘的氛围。
- 不给糖就捣蛋:“不给糖就捣蛋”(Trick or treat)是万圣节的核心习俗之一。孩子们会挨家挨户敲门索要糖果,如果主人家不给糖,孩子们就会通过各种恶作剧来“惩罚”他们。这一习俗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万灵节风俗中,基督教徒会走街串巷乞讨“灵魂饼”。后来,这一传统逐渐发展成了孩子们在万圣夜的主要活动,也成为了商家推销糖果等商品的重要契机。
- 占卜游戏与其他活动:在万圣夜,人们还喜欢玩一些占卜游戏来预测自己的命运或寻找伴侣,例如咬苹果游戏等。此外,观看恐怖电影、讲鬼故事也是万圣节期间常见的活动,这些都能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万圣节的惊悚和刺激氛围。
正文
万圣节的来历与习俗(万圣节起源与风俗)
此篇文章发布距今已超过13天,您需要注意文章的内容或图片是否可用!